梁繼民教授:從“西電”到“XIDIAN”
從“西電”到“XIDIAN”
——梁繼民教授談大學文化和特色西電建設
記者 張瑩瑩
“文化不完全是刻意營造的;大學里應該經常看到大師的身影;大學文化的建設,教授責無旁貸。”
記者:對師生普遍談論的西電欠缺文化氛圍的問題,您怎么看?解決這一問題,你有哪些建議?
梁繼民:對一所大學來講,文化建設是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大學本應該是文化集散地,“有知識沒文化”是一種怪現象。我們的學生掌握著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缺乏廣義的“文化”修養,甚至于對“文化”的態度是淡漠的。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我想,大學文化建設,教授責無旁貸。教授是學校建設發展的骨干力量,其中也包括文化建設,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對全社會而言,在大眾的心目中,科學家一向是“老實人做老實事”的楷模。西電培養的畢業生吃苦耐勞、踏實肯干,這一點很受用人單位的歡迎,這說明社會認可并需要具有這類素養的工程技術人員。然而,對于一個技術人才,要做到優秀甚至杰出的程度,僅有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山東師范大學的王寶山教授在科學網上發表了一篇博文,題目就是“做一個‘不老實’的科學家”,文章認為,科學家不能只做茶壺,把餃子爛在肚子里,而應該積極占領文化陣地,發揮科學家在文化領域的作用。這種觀點非常值得我們的教授借鑒、記取和踐行。
文化不應是刻意營造的。我理解的文化,應當是一個組織內、一個群體里的成員有意無意的共同行為逐漸形成的。對于大學來講,文化建設不單單是辦幾次名人講座就能搞好的。就學術文化氛圍來說,這些年,我們學校的國際交流、海外學者來訪學做得很好,國際上不同的思路與方法起碼對我的研究很有啟發和幫助,相信對其他的老師和同學也是一樣,長期堅持下來對學校的發展非常有益。在此基礎上,我認為,大學里應該經常看到大師的身影,不同領域學術研究的交流才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真正需要的。
“‘西軍電’骨子里的東西就像留在血液里的基因,一代代傳承下來。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基因也許會變化,也許會減少,但是注定影響是深遠的。”
記者:您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在西電就讀,如今又在西電工作,您認為西電的特色是什么?
梁繼民:西電的特色是什么?對于我們長期在西電的老師和同學來講,這反而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當我們走出去,才會進一步看清楚自己,特別是能明顯感覺到作為西電人的與眾不同之處。
為什么今天我們還一直在強調“西軍電”?現在學校在職的教師、機關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沒有經歷過部隊院校時期,但是“西軍電”骨子里的東西就像留在血液里的基因,一代代傳承下來。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基因也許會變化,也許會減少,但是注定影響是深遠的。
高新波老師在前面的訪談中談到,西電的特色集中體現在“西”“軍”“電”三個字上,也就是西北、國防、電子,是對西電歷史與現實的高度總結,我很贊同。一所學校的校名,包括它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很能說明其特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簡稱“西電”,在國內就算是不了解西電的人也會顧名思義,看字面意思就能大體知道我們的辦學特色。如果拿到國際上,比如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注明“Xidian”,我們的學生到海外求學簡歷上注明“Xidian”,外國的專家學者基本上都沒有什么概念。足以見得,我們的國際知名度還很不夠。我們學校的英文名翻譯為“Xidian University”,而沒有像成電那樣翻譯成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比較而言,我更喜歡我們西電的這種翻法。我覺得,“Xidian”就是一個名字,我們希望它將來像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一樣,成為一個廣泛傳播的名詞。這個簡單的名字也包含著“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和所有西電人對未來走向世界的期許。
“特色”,往往是對過去歷史的凝練,是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很多人一路攀登,一路奮斗,別人遠處望來,看到了一些山峰,我想這就是我們已經形成的特色。今天的西電不乏小的山峰,頗具影響的小團隊,他們都在各自發展。西電建校時期,從國家軍事實際需要出發,從而形成了自己最初的特色。從“西電”到“Xidian”,需要我們要探索自己全新的道路了。
“從‘西電’到‘Xidian’,也就是從‘國內一流’到‘國際知名’,將是一個本質的飛躍;現存的考評體系,可以說是用一把全能的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師,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人員結構的優化”。
記者:從“西電”到“Xidian”,您認為我們還有哪些差距,需要做哪些努力?
梁繼民:從“西電”到“Xidian”,也就是從“國內一流”到“國際知名”,將是一個本質的飛躍。
一流大學要有一流的科研。今天的科研原則上已經沒有“國內一流”,只有“國際一流”。一根網線就是世界,電子信息在全世界范圍內共享。除了個別封閉的技術,我們對國際最新水平一清二楚。
我們明顯地感受到,這些年來學校確實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后,學校的科研方式、水平以及成果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我們現在缺的,是真正能拿出手的、眾人皆知的標志性成果。提起西電,人們能數得清的,在學校的簡介、對外宣傳中列舉的,像第一臺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等等,都是很多年前的成果,做出這些貢獻的老師在10前,甚至更早前就退休了。我們學校應軍事應用的需要而生,這種特色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強調軍工特色沒錯,優勢自然要堅持,但不能故步自封,我覺得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突破和發展,學科上要逐步拓寬。
科學研究創國際一流,要面向應用,面向技術,更要面向科學。我們強調科研工作要緊扣國家戰略的需求,要滿足國民生活的現實需要,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就對科學的推動而言,往往是基礎研究的作用更大,而不是應用研究。以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為例,三位科學家因為“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此殊榮。媒體稱,其研究成果現實意義重大,被廣泛用于新抗生素的研制,以減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甚至稱該研究成果將會改寫癌癥、心臟病的治療史。然而,獲獎者們卻回憶說,他們開展研究時并沒有想到成果要用于腫瘤治療等等,只是對于染色體在復制過程中,如何使其保持完整無誤這一科學問題感興趣,隨著研究的深入才進而破解了核糖體結構之迷。科學史上,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要想在科研上有大的發展,我們既要重視應用研究,也要重視基礎研究。
王寶山教授在他的博客里談到,在科學交叉融合的大趨勢下,科學家應該多占幾個山頭。200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本身都不是化學背景的,而是來自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學校今年成立了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我們的研究涉及生物、醫學、工程學三方面交叉的學科領域,一部分工作偏向基礎科學。我自己以前做的主要是engineering,現在開始做點science的研究工作了。我感覺,現在學校在science上做的還很不夠。應用研究使我們跟在時代后面,而基礎研究可以讓我們走在時代前面,成為引領者。
談到國際化,在人才隊伍建設上,這些年學校強調“走出去”和“請進來”,我自己就是受益者,一年的訪學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我覺得,走出去的意義不在于這期間寫了多少論文,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2000年之前,學校的很多做法還不夠專業,更談不上與國際接軌,而今天,我們已經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明顯的成績。這跟一批又一批中青年骨干“走出去”的經歷不能說不相關。再說“請進來”,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田捷教授來到學校之后帶動了一個學科的發展,今天取得的這些成績是靠原來的力量無法達到的。
記者:西電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管理水平的提高,您認為學校的管理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梁繼民:通過跟學校各機關部門打交道,我感覺大多數人都是真正想做事的,但是由于體制的和慣性的因素,又有各種關系交織在一起,很難做到讓大家都滿意。學校的管理從過去延續下來的“管得太嚴”“統得太死”的現象仍然可見。就像建筑里,處處是門和通道,卻只有一條是生路。以“不出事”作為具體做事原則,這顯然是管理水平的問題。
中國大學普遍行政化嚴重,普遍存在的體制問題給科研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現存的考評體系,可以說是用一把全能的尺子衡量所有的教師,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人員結構的優化。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成為拿項目、發論文、善于教學的“全能選手”,研究隊伍里人人都得做“學科帶頭人”。實驗室的編制里沒有工程師,只能引進博士做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實際上,研究隊伍層次是不健全的。教學方面,要求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這對本科教育毫無疑問是有利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科研、教學兩者兼善,科研搞得好的人可能課講得一塌糊涂。有的老師論文和項目不強,但是講課很有經驗,而這樣的老師在現存體系下幾乎沒有生存空間,職稱考評表里一項一項都是空白,他的工作只能填進“其他”里。這樣的考核標準給教師造成了壓力,最終結果就是人員結構的不合理配置。
在美國的大學里,機關就是專門的服務機構,機關人員是專業的服務人員。而在國內大學里,不同的機關掌握著學校的資源,變成了“衙門”,而專業的領導崗位有時也不是專業的人在做。這必然會影響管理或者說是服務水平。
“我們自己就是西電的一部分,教師是西電的主體力量,不要僅僅是問西電有哪些問題,還要問我們自己能為西電做什么。”
記者:最后,就西電特色與大學文化建設這一話題,您還想補充些什么?
梁繼民:我想談談心態的問題。一談到學校的問題,大家總是牢騷很多,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自己就是西電的一部分,教師是西電的主體力量。
我們與其在私底下討論什么是西電特色,不如投身于西電特色的探索;與其在私底下討論什么西電文化欠缺什么,不如為西電的文化做些實事。肯尼迪有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套用肯尼迪的話,不要僅僅是問西電有哪些問題,還要問我們自己能為西電做什么。(完)
《西電科大報》2009年11月07日
來源 http://www.xde6.net/view-21726.html